近日,在诏安县桥东镇甲洲湿地上总能看到人们弯腰忙碌的身影。周围村民议论纷纷,都很好奇在农闲时节,这么多人在忙什么?是不是在破坏当地的植被?其实这是福建省诏安县组织的互花米草除治作业,工人们正在刈割肆意生长的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原产于北美洲,生长于滩涂湿地或入海河口,耐盐耐淹抗风浪,1979年引种用于防风固滩,之后在各地迅速繁殖扩张,变成害草,造成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降低海水交换能力、堵塞航道等危害,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和“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
攻城之前,兵马先行
福建省诏安县迅速贯彻落实省政府专题会议精神,当即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排查工作,摸清我县互花米草分布位置、面积、所属功能区等信息,明确每个斑块的除治方法、时限及生态修复思路。经排查,我县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甲洲湿地、东、西溪出海口及东、西溪河道边缘,总面积595.2亩,预计投入资金346.02万元。在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我县除治工作“剑已出鞘”,在全市率先开启刈割、填埋作业。
“互花米草会对原本生态系统造成威胁,除治工作刻不容缓。”陈高工介绍,互花米草危害巨大,其繁殖异常迅速,易诱发赤潮,影响水产养殖业,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互花米草的蔓延,将会造成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下降,严重危害我县生物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
锋之所指,所向披靡
根据调查摸排出来的互花米草斑块具体情况分别确定除治思路,采取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物理除治方法,对成片和零星分布区分别运用“刈割+勾机翻耕+吹填围堰”、“刈割+人工深翻+踩埋”组合拳,多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除治效果,确保于今年年底完成全面除治。
重门击柝,疏而不漏
“互花米草生命力顽强,繁殖迅速,除治工作无法一蹴而就,还需做好后续管护工作。”诏安县林业局局长沈云波表示,将压紧压实生态护林员队伍管护责任,强化互花米草治理区域监测巡护,建立实时监测、长效监管机制,严防互花米草“死灰复燃”。同时,结合岸线规划,在零星区域适当留白,保留滩涂自然原貌;在适宜区域种植红树林,修复原本生态系统,打造观光休闲、生态旅游景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省政府部门
国家林业
省外林业
省内林业
新闻媒体
省政府部门
国家林业
省外林业
省内林业
新闻媒体
网站标识码: 3500000063
闽ICP备11015681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17号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冶山路10号您是第 位访客
主办:福建省林业局承办:福建省林业信息中心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