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林业改革发展20年突出贡献个人 | 施季森

来源:福建省林业局 发布时间:2022-05-20 17:12
相关文章:

 

  施季森同志典型事迹

  施季森,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中共党员,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长期致力于林木遗传育种科学研究,在重要用材树种杉木和杂交鹅掌楸分子标记辅助、基因和细胞工程育种、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细胞工程规模化繁育等方面成绩突出,为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实施“双碳”战略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多年来,他带领合作团队,围绕福建杉木育种和种业创新目标,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杉木生长和材性联合遗传改良理论与方法,并把它拓展到产量、材性、抗性和养分高效利用等多性状联合遗传改良,创建了杉木多世代遗传育种程序,引领我国林木生长和材性联合遗传改良研究,经3代改良的良种,材积生长量提高75%,木材密度提高10%,获国家和省级审(认)定杉木良种180余个,在南方14个省、区推广良种造林1500多万亩,获国家科技一、二、三等奖各1、2、1项。他组织团队进行科技攻关,攻克了杉木、杂交鹅掌楸等重要用材和观赏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以及植株高效再生技术体系,成功建立林木良种细胞工程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实现杉木等速生用材和碳汇树种的良种繁育产业化,获国家、省级科技奖3项。在过去的10多年中,累计生产和销售杂交鹅掌楸体胚苗木910万株,杉木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和体胚培养苗木6300万株,生产的苗木在福建、江苏、江西、广西、湖北、湖南等地速生丰产林建设和城市绿化中得到广泛应用。

 

  八闽林改科技先行 种业创新勇立潮头

  福建——镶嵌在祖国版图东南地区的“绿色明珠”,连续40余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第一的“生态宝库”。这得益于40余年春回大地的国家改革开放,更是源于20年前福建开启的“耕者有山、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声,探索“国家留得顷顷青山在,林农致富家家奔小康”的绿色发展康庄大道。林改的号角也激励着林业科技工作者踊跃投身科技支撑林改的大潮。

  福建,对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施季森来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愫,“八闽大地,是我学术生涯起步和成长的地方,是师长的谆谆教诲和践行足迹引导自己走上林木育种之路;是福建业界几十年如一日的支持,合作团队的共同努力,支撑起了林业科技服务林改、服务林木种业发展的天地和舞台”。福建是他感恩之地,也是他为之默默耕耘了近五十载的“第二故乡”。

  杉木育种薪火相传一甲子,跑好每一代人的“接力棒”

  闽水泱泱,武夷环翠。年复一年,仲春时节的洋口林场,正是杉木杂交育种最忙碌的一段日子。

  就是在这里,一段“扎根深山60年,一棵杉木做到底”的绿色佳话为当地老百姓所传唱。而施季森和他的导师、弟子们正是这段故事的重要主人公。

  1959年时年24岁的陈岳武开始开展杉木良种选育研究。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施季森成为陈岳武的首批研究生和科研助手,在陈老师指导下开展杉木第一代良种推广和杉木第二代育种研究。于1980年率先完成了我国杉木第一代遗传改良,选育出生长量平均提高15%的第一代优良品种,在全国14个省、区推广应用。

  在陈老师指导下,施季森于1982年春完成了《杉木多世代遗传改良程序》和《第二代杉木育种实施方案》的制修订,并全身心投入杉木第二代遗传改良研究。1985年1月,陈岳武老师不幸积劳成疾,药石无医、英年早逝。时年33岁的施季森放弃了学校安排的赴英留学机会,赓续老师未竟的杉木育种事业。

  施季森带领合作团队,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杉木生长和材性联合遗传改良理论与方法,并把它拓展到产量、材性、抗性和养分高效利用等多性状联合遗传改良。杉木通过三代遗传改良,材积生长累积遗传增益提高了75%,木材品质提高了10%以上。施季森及其合作团队培育的杉木良种先后在全国14个省区推广15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促进生态福建、美丽中国建设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释放着源源不断的“绿色红利”。2019年,施季森被推选为世界林联林木种子园国际学术大会执行主席,促成世界林联林木种子园国际学术大会首次在中国成功召开,20多个国家的30多位代表,现场考察了福建第三代遗传改良的良种生产基地,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如今,施季森培养的郑仁华、陈金慧、边黎明等新一代杉木育种学术骨干,正围绕福建杉木育种和种业创新目标,在八闽大地上,与洋口林场等国家和省部级良种基地,开展广泛地协同攻关,共同推进杉木第四代遗传改良研究。

  “南林——福建紧密合作,薪火相传取得的进步,皆为过往。我们作为每一代‘接力赛’中的一员,跑好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的‘接力棒’,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应尽之责”,施季森如是说。

  回望六十年,南林与福建紧密合作的四代人,咬紧杉木育种不放松,科技先行,久久为功,为福建林改助力,为“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绿色佳话不断添彩。

  创新林木良种细胞工程,推进现代林木种业发展

  传统良种繁育技术在我国林木种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许多常规技术难以繁育的重要用材树种和珍贵树种,还停留在“一粒种子,繁育一株苗”的低效业态。创新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体系,发展现代林木种业,是施季森林木育种创新团队解决林木种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的又一重要贡献。

  施季森团队提出了“给我一个细胞,还你一片森林,成就一个产业”的大胆设想。组织团队通过6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科技攻关,攻克了杉木、杂交鹅掌楸等重要用材和观赏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以及植株高效再生技术体系,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通过不断测试完善,形成了成熟的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繁育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了近100倍。2013年,团队与企业合作,建成投产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工厂,培育的杉木、杂交鹅掌楸等优质种苗,不仅为福建林改和扶贫种苗提供了支撑,还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区)。相关科技成果分获国家级、省级3项科技奖项。在过去的10多年中,施季森团队的合作企业,累计生产和销售杂交鹅掌楸体胚苗木910万株,杉木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和体胚培养苗木6300万株;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283万元、利润1941万元,为当地农民创造了960个就业机会;生产的苗木在福建、江苏、江西、广西、湖北、湖南等地速生丰产林建设和城市绿化中得到广泛应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