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民数据库 > 自然保护区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0-12-16 17:11
相关文章:

  2002年4月29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省委办公厅《八闽快讯》的一篇专报件“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上作出了重要批示:“湿地保护是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省要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2003年,原长乐市人民政府申请撤销了该区位的围垦项目,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南侧,总面积21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濒危野生动物物种、丰富的水鸟资源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区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53科141种,主要植被类型有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红树林3个植被型14个群系;脊椎动物111科395种、水生生物55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中华白海豚、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小天鹅、红海龟、中华鲟等80种,其中一级保护24种、二级保护56种。闽江河口湿地在东洋界华南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中间驿站,多项生态指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对全球鸟类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资源管护:建有保护管理站2个,配备专职管护员15名,野外巡护统一使用林业巡护APP。建有长度约7千米的巡护路网及配套设施、664米巡护步道及2座巡护码头,配备2艘巡护用船。近年来,共除治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互花米草4590亩,种植芦苇、秋茄、短叶茳芏和海三棱藨草等乡土物种2467亩,修复鸟类栖息地3142亩,建设生物围栏长度7千米。建立海漂污染物治理长效机制,每日对保护区全域进行垃圾清理。

  科研监测: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闽江河口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长期科研基地。持续对区内鸟类、水质、水文、植被、气象、土壤等进行常态化监测。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省观鸟协会等科研院校、社会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课题合作,已开展“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技术体系研究”“福州市城市热岛与景观格局演变关系研究”“互花米草生长与防控技术研究”等项目。承办闽港台野生动植物保育学术研讨会、全国湿地管理工作会议、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成立大会及首届研讨会等重要会议,通过了《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章程》。保护区己成为闽港台“两岸三地”开展湿地保育项目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智慧系统:区内实行监控系统全覆盖,实现对湿地水鸟活动的网络远程监控、实时监测和水鸟疫源疫病预警。

  宣传教育:建有面积4663平方米的湿地博物馆1座、宣传广告栏6个、宣教步道4.7千米,成为省内各级党校生态教育现场教学点、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等,年接待访客约30万人次。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会同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拍摄制作《神鸟天堂》《远方的家》等宣传片。积极接洽自然教育机构,筹划自然教育团队合作模式,启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战略合作。对入区人员实行严格管理,管理站配备灭火器、抽水泵等应急设备和物资。

  社区发展:通过实施“退养还湿”,落实生态补偿和就业扶持政策,将15名曾经在保护区及周边从事养殖等活动的社区居民转变为湿地管护员,保障居民生活稳定。为周边居民提供安保、保洁、绿化维护等就业岗位113个,其中帮扶聘用贫困人员38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