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便民数据库 > 自然保护区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0-12-16 17:11
相关文章: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晋江市深沪湾,总面积27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距今约7000多年历史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和距今约9000—25000多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

  古森林遗迹位于水深1—3米的潮间带,距现代海岸高潮线100—200米,根据鉴定,古树桩为裸子植物松科油杉属油杉为主。古牡蛎礁分布在深沪湾东南部中、低潮区,礁上牡蛎壳形完整,壳体较脆,物种主要为近江牡蛎、长牡蛎和僧帽牡蛎。古森林遗迹和古牡蛎礁遗迹共存同一海滩的现象是自然界一大奇观。

  资源管护:建有管护站点2个。建立了“日常巡护+联合巡护”的巡护体系,保护区管理处成立专职巡查队伍,加强日常巡査和核心区值勤;建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联合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联合保护工作方案,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活动。

  科研监测:委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厦门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海底古森林遗迹与牡蛎礁遗迹分布状况调査。开展常态化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每年4次对保护区范围内海域的海洋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等开展春季大小潮和秋季大小潮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依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古椎脊动物研究所、省林勘院、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所等科研院校组织实施了“深沪湾海岸地貌动力学研究”“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沉积、古环境和地壳形变研究”“导致古森林沉没于海的福建深沪湾古地震研充”“晋江地区网纹红土地层环境记录及古人类活动遗迹调查”等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发表相关论文30多篇。组织召开了“国际海底森林与环境变迁学术研讨会”“东南沿海环境变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福建晋江现场学术研讨会”和“晋江旧石器遗址研讨会”等,不断提升了保护区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智慧系统:建有信息管理系统和智慧高空监控系统两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5G等科学技术,设置有GIS信息管理、海岸重载云台、区域巡查管理、水文气象监测、远程视频监控、可视化应用和文档归集管理等6个应用层,初步搭建保护一体化平台,有效提升了保护区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利用保护区海岸线通信基站高塔,建设内置人工智能芯片的高空高清球形摄像头,全天候、全角度地对安装点周围2千米范围内的区域进行视频记录,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视频分析,实现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的识别并进行预警、报警,有效提升巡查力度和成效。

  宣传教育:建有1600平方米的海洋科普馆、500平方米的地质博物馆和300平方米的学术报告厅各1座。建设13组防腐木生态宣传栏、16处墙体宣传、14块边界标识牌、30块法律法规、生态保护宣传牌等户外宣教设施。与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共建设立“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研基地”,与南侨中学、首峰中学、华峰小学共建研学基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近5年来,累计举办主题科普宣传活动37场、现场知识竞赛7场、专题展览1场,受众约1万人次。

  防灾减灾:建立沿海道路绿化隔离带,进一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降低风沙影响。开展防风固沙工程,对防护林带进行修复、补植,提高防护林带绿色屏障作用。开展海漂垃圾整治,建立保洁队伍,对海滩、海岸垃圾进行清理。加强巡查,防止陆域垃圾和污水入海,有效保障保护区生态环境。

  社区发展:吸纳当地社区居民20名参与管理、巡护、建设等工作。与周边村社进行结对共建,组织帮扶、慰问困难群众活动。组织对保护区陆域荒地、沙地进行绿色和环境整治,改善周边村社环境。引导村民参与实验区生态旅游服务工作,持续深化共享共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