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林业动态 > 市县动态

绿色撑起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一片天——关于2010年以来平潭防沙治沙工作综述

来源:福建省林业局造林处 发布时间:2023-06-16 10:03
相关文章:

平潭地处海岛,地理区位特殊,气候环境恶劣,历史上长期遭受风沙危害,相传清初曾发生“一夜沙埋十八村”惨剧,令世代平潭人民刻骨铭心,痛心疾首!由此,新中国成立后以植树造林为主要手段的防沙治沙也正式开篇。从“风起千里沙、居民难安家”,到“荒漠变良田、荒岛成绿洲”,70多年来,平潭防沙治沙走过了艰辛曲折的历程,其间前赴后继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凝聚着拓荒者和后继人的辛勤和汗水,共同促成了百年忧患终得治理,为平潭各行各业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新时期、新征程,平潭防沙治沙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为此,区党工委、管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2010年以来,将加快全区防沙治沙作为建设“生态、低碳、宜居、智慧”综合实验区的重要抓手,根据国家林局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协调全区上下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紧迫感、提升执行力,植树造林、绿化美化载体,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文旅产业发展、美化乡村建设等,大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成全区10多年来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为实验区“一岛两窗三区”建设和群众安居乐业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

一、总体成效

——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据统计,2010—2022年,全区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造林绿化21.9万亩(含补植)。2022年,平潭林地总面积185505亩,其中森林面积178530亩;活立木蓄积量63.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0.06%。平潭也由此于2017年荣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于2018年荣获福建省“省级森林城市”称号,2019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实验区防护林体系更加完善。通过“山上抓提升、山下抓延伸”,综合治理沙荒风口3个,改变了以往沙荒风口年年造林难见林的状况,使以往许多造林“禁区”披上了绿衣;完成吹沙地营造防风固沙林2处(金井湾、幸福洋),总面积2.55万亩;通过加宽加厚前沿风口防护林、补齐断带,基本建成了带、网、片、点相结合,多树种相配套,初具抗御风、沙、水、旱、潮五大灾害的防护林体系,使部分重点区域防护功能不断增强。

——实验区大气质量大幅度据气象部门统计分析,防沙治沙后,除五大风口外,平潭局部地区风力明显减弱,潭城、北厝等部分区域大风天气日数呈减少趋势,常年空气质量达到Ⅰ级2023年,实验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1.78,连续8年优于全省其他9个设区市。这是气候变化、森林群落增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近10年来持续不断开展防沙治沙良好效应。

——实验区对外形象得到提升。通过以植树造林、绿化美化为主体的防沙治沙,平潭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美丽平潭基本形成,逐步消除了社会各界对平潭生态环境的担忧,增强了他们对实验区开放开发的信心和决心。

——植树造林树种趋于多样化。防沙治沙过程不断开展造林绿化树种引种试验并获得成功,改变了平潭造林绿化树种单一状况,实现了树种多样化和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为平潭建设绿岛花城奠定了坚实树种基础

、主要亮点

——长江澳沙荒风口综合治理长江澳风口位于平潭西北部,宽度达5.3公里,平均纵深2公里,总面积1.59万亩,是全区五大风口中最宽、最大的一个。历史上风沙灾害十分严重,曾发生“一夜沙埋十八村”的惨剧。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长江澳风口的造林绿化工作,将之作为全区生态建设的重点,自2010年起持续发动群众在风口地带退耕租地造林,并向海岸线推进,夯实平潭西北部森林屏障。在省林业厅有关领导、专家的多次调研指导下,我们采取修建前沿挡风沙堤,内缘造林地设置挡风篱笆、覆土、种老鼠刺,打机井、铺设管道浇水等多种防护措施,攻坚治理沙荒风口,改善生态环境,取得较好成效。据统计,2010年以来,先后在长江澳风口沿岸前沿造林1300多亩,植树70万株(含补植,下同)。加上历年内缘造林3800多亩,合计造林5100多亩,植树300多万株,基本建起西北部森林屏障,为内缘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幸福洋吹沙地造林幸福洋位于平潭西部,总面积2.7万亩,原为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2010年,区领导决定对幸福洋进行吹沙造地,扩大陆域面积,为实验区后续建设储备用地。但由于吹沙地面积较大,且位于沿海地带,风沙肆虐,生态环境一度恶劣。为优化周边生态环境,林业部门根据区党工委、管委会部署,从2012年开始造林绿化,营造防风固沙林,为周边和内缘土地开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多年来,针对幸福洋吹沙地盐碱状况,为确保防护林建设成效,林业部门推广应用盐碱地造林技术对吹沙地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设计,采取挖沟排碱、起垄造林和包种包活、按株结算办法,并选用耐盐碱、抗病虫害且适宜平潭生长的“闽平二号”木麻黄水培良种壮苗,确保幸福洋吹沙地防护林建设取得成效。据统计,2012—2018年,林业部门共在幸福洋吹沙地营造防风固沙林2.35万亩,种植“闽平二号”木麻黄水培容器苗470万多株。由于推广应用林业科技造林,目前幸福洋防护林长势良好,林分高度郁闭,起到较好防风固沙效果,取得重大社会和生态效益。幸福洋吹沙地与芦洋南江林场、长江澳的防护林连成一体,总面积达5万亩以上,形成一片林海登高望远,蔚为壮观,是近年来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面积最大、成林最快、森林景观最佳、生态效果最好、生态效益最为显著的示范区,为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幸福洋防护林建设是平潭大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的生态建设成功范例省林业局于2021年将之作为全省第二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示范基地,并授予“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计划利用三年(2021—2023年)进行林分质量改造提升,以期将之打造成沿海防护林建设样板基地,目前正在建设中

——金井湾吹沙地造林。金井湾吹沙地位于平潭南部,总面积近万亩,原为火烧港盐场,2011年开始吹沙造地,至2013年基本完成。实验区管委会入驻金井片区后,为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区领导要求林业部门开展造林绿化。为此,林业部门于2015年共营造防风固沙林2000亩,植树60万株,大大改善了吹沙地的生态环境,为项目落地建设奠定坚实生态基础。生态环境改善后,吹沙地上先后落地建设项目数十个。经过近年来开发利用,一个宜居宜业的金井新城已经形成。

——绿色通道景观绿化2009年实验区成立后,为适应“一岛两窗三区”建设需要,以交通道路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依托城市路网建设,至2022年,全区交通主干道已形成“一环四道”格局(环岛路、和平大道、中山大道、麒麟大道、金井大道),加上其他交通道路,共有县道以上各类道路92条,总里程223.61千米,总面积近230万平方米。其中环岛路北起苏平镇上攀村,南至金井镇安海澳,总长46.608千米。

2010年以来,防沙治沙助力全区新建交通主干道绿化美化,促成各交通主干道基本得以绿化美化和彩化、花化、香花,总面积达3500多亩,凸显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园林景观效果,达到四季绿化、四季花化、四季彩化的森林园林景观效果,成为实验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众多游人、行人驻足观赏。

——森林城市园林建设。2010——2020年先后新建公园4个、街头绿地和街心小公园19处、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近百处,总面积近300公顷。至2022年,全区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126.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391.85公顷、防护绿地360公顷、附属绿地275公顷、其他绿地149.1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9.03%,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0.99%。

——创建森林村庄(乡村)。在防沙治沙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下,全区各行政村和广大群众的绿化美化意识进一步增强,创建森林村庄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小公园或一块绿地。至2022年,林业部门和交建部门先后扶持建设绿化村300个以上,建成面积5亩以上的村级公园50多个;全区先后有17个乡村荣获“福建省森林村庄”称号,其中4个村还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高优农业综合开发坚持防沙治沙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通过实施4期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2000通过发展高优农业实施菜篮子工程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据统计,2010年以来沙地共发展柑桔、夏橙、火龙果、龙眼等高优果林3000多亩,营造木麻黄短周期速生丰产林2000多亩,提高了林业直接经济效益沙区群众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文旅产业方兴未艾。坚持防沙治沙与发展文旅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沙区森林资源,发展集森林旅游与山海旅游、民宿旅游为一体的文旅产业,每年创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其中马腿村依托幸福洋防护林,发展融森林旅游、山海观光、康养休闲、民宿度假为一体的文旅产业,昔日黄沙弥漫的荒凉小渔村,也由此实现了“凤凰涅”,吸引中外游客前往打卡,创文旅收入500万元以上,发挥了较好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工作举措

——在培育森林资源上,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广泛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森林资源总量质量和治沙效益稳步提升,城乡绿化一体化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提升防护效能上,坚持生态优先、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区域防沙治沙,并结合租地造林,使风沙地上防护林经过补植、抚育、改造后,林分质量和郁闭度进一步提高,防护功能进一步增强,取得较生态效益。

——在拓展造林空间上,坚持“山上抓提升、山下抓延伸”,加大非规划林地造林力度,广泛动员发动群众将抛荒地、坡耕地、生态区位重要的农用地腾出来退耕造林,充分挖掘林地潜力,致力拓展造林绿化空间,不断使森林走进城市、乡村、道路,营造了良好的安居环境。

——在落实责任主体上,坚持全区办林业、全民搞绿化,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多形式、多元化责任主体,造林方式呈现出一般造林和工程造林齐头并进,使植树造林、绿化美化、香化花化成为全社会共同、自觉的行动。

——在规划总体布局上,坚持巩固提高、调整完善,将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等融入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突出沙荒风口综合治理,使生态需求突出的重点、难点地段的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实现点面结合,全方位推进。

——在树立典型示范上,坚持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建设造林绿化示范点、示范片20多个,实现了造林绿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每年接受省、区领导检查、视察和林业同行调研、参观。

——在引进造林树种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绿化、花化、彩化、美化、亮化为手段,引进一些新的适生造林树种,成片、规模地营造桂花、樱花、桃花、梅花、榕树、樟树等绿化树种,使造林树种趋向多样化,森林景观各具特色、五彩缤纷,实现常年皆绿、四季有花的立体布局。

——在造林资金投入上,坚持多元并举、保障投入,通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沿海防护林建设资金投入、省级造林绿化专项资金扶持、实验区财政投入,以及社会投融资等办法,不断加大造林绿化投入力度,确保森林生态建设需要。

——在造林政策保障上,坚持惠农强农、让利于民,特别是在非规划林地造林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如退耕租地保持土地性质不变、租期一定10年、租金一次性兑现、造后发给林木权属证明、保障林农在租期满后拥有林木处置权等,让群众吃下“定心丸”,解除退耕农户后顾之忧。

——在造林方式方法上,针对平潭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环境,坚持尊重自然、适地适树与探索创新、科学种植相结合原则,多方探索提高造林绿化成效的途径,有效提高了造林绿化成活率和成果保存率。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