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FJ00126-0800-2025-00039
- 文号: 闽林函〔2025〕87号
- 发布机构: 福建省林业局
- 生成日期: 2025-04-30
- 有效性: 有效
- 标题: 福建省林业局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188号建议的答复
- 内容概述:
傅冰洁代表:
《关于福建省森林碳汇潜力准确评估及提升策略的建议》(第1188号)由我局会同省科技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等单位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注重“提质、兴业、利民”,聚焦“双碳”目标,采取多措并举,着力推进林业碳汇发展。
一、在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方面
一是统筹开展课题研究。明确将“开展农业碳中和、碳达峰技术研究”写入《福建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设立“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关键技术开展研发与示范。开展“双碳背景下福建省高碳汇林业实现路径及维持技术”“福建省
森林碳汇潜力提升技术研发”等林业碳汇科研项目立项研究。二是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福建省森林碳计量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上杭山地森林碳汇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南方湿润区森林碳汇与全球变化协同创新中心等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开展碳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为我省碳中和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三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把与森林碳汇潜力评估相关领域技术研发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支持方向。2021年以来,组织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福建省碳达峰和林业碳汇研究”“基于国产多源遥感数据的红树林植物群落分类及其碳储量估算”“杉木人工林碳汇监测与计量技术研发”等一批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资助经费300多万元,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了较好的社会生态效益。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加强技术研发力量,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围绕森林碳汇潜力评估相关关键技术研发,共建森林碳汇领域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引育高端人才和领军团队,联合申报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二、在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方面
一是创新政策机制。先后制定印发《福建省林业碳汇专项发展规划(2021—2030年)》《福建省深化林业碳汇交易行动方案(试行)》,为福建林业碳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组织编制《刑事司法林业碳汇损失量计量方法(试行)》,会同省高院在全国首
创林业碳汇赔偿机制,推动受损森林资源从传统“补种复绿”直接修复拓展为林业碳汇损失赔偿全面修复。该机制得到最高法领导批示肯定和国家林草局生态司的通报表扬,被写入2022年、2023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二是完善核算方法。编制印发《福建碳中和林认定及其碳汇计量监测方法(试行)》,适用于社会各界为实施碳中和而开展的林业碳汇活动,包括森林经营、造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3种项目类型。2024年全国生态日上,全省首单福建碳中和林碳汇项目在龙岩武平完成交易签约,标志着我省场外林业碳汇有了统一的标准和产品。三是建设全省统一碳交易市场。作为全国8个试点省份之一,我省于2016年底依托福建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建立起全省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电力、钢铁、水泥等9大行业300余家年碳排放量1.3万吨以上的重点排放企业纳入市场管理。目前市场已平稳运行9年。四是激发林业碳汇有效需求。为支持碳汇开发、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森林提质增效,我省创新开发福建林业碳汇(FFCER)交易产品,允许重点排放企业使用FFCER抵消配额参与交易履约。截至目前,全省FFCER累计成交量418.18万吨、成交金额6607.33万元,碳汇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通过实施碳汇交易,降低企业减排成本的同时,推动工业反哺林业,进而激发全社会减排积极性。五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级每年安排逾3亿元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对外合作、引导性等基础研究项目;每年安排6000万元支持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围绕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双碳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2024年支持实施29个双碳项目研究,其中3个涉及森林碳汇研究。2022—2025年省级以上财政累计下达18174万元林业科技推广补助资金,用于包括森林碳汇研究在内的相关林业课题研究。下一步,我省将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指导地方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及监督工作,在会议(活动)碳中和、生态司法、碳普惠等方面努力拓宽林业碳汇价值转化途径,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双赢;研究完善森林碳汇有关支持政策,促进我省森林碳汇潜力评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做好森林碳汇潜力评估技术项目储备,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资金申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大力支持。
三、在开展公众教育与参与方面
一是优化人才培育。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打造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组织开展福建省引才引智计划申报工作,支持省内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引进森林碳汇领域高层次海外人才。二是开展主题宣传。积极挖掘各地森林碳汇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组织新闻媒体深入林区采访、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文章,在各级新闻媒体和“福建林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推广,为推进林业碳汇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三是加强科普教育。采取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宣教场所,开展有关森林碳汇的科普教育活动。2024年,福建省林科院建成林业碳汇科普馆,实现林业碳汇科普知识的宣传,来访者可现场体验森林的固碳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森林碳汇潜力的评估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四是倡导公众参与。鼓励基层通过个人认捐认种认养树木、企业认购碳汇,招募“森林碳汇志愿者”参与森林碳汇潜力的评估和提升工作等形式,形成森林碳汇建设社会支持、人人参与的有利局面。下一步,我省将加强森林碳汇人才储备和科普教育,支持森林碳汇领域人才申报国家和省级人才计划项目,组织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育成计划,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智力支撑;通过媒体、公共教育活动等,提高公众对森林碳汇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公众参与森林碳汇能力建设。
感谢对林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领导署名:王智桢 张志才
联 系 人:戴腾飞(造林处)
联系电话:0591-87275821
福建省林业局
2025年4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温馨提示:
PDF文件可直接使用非IE浏览器阅读查看